不比块头比“亩产”!这些企业凭啥被苏州“特
时间:2019-08-20 来源:meanwellpower.net浏览次数:68
“亩产”,一个农业领域的术语。当它被苏州视为一把“标尺”,创新地运用到工业领域之后,究竟会”倒逼“出什么样的新局面?
苏州给出的答案是:2018年,全市5万多家参评工业企业,亩均税收19.58万元,同比增长16.89%。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亩均税收29.56万元,同比增长16.65%。同时,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31万亿元,增长6.1%,工业增加值率提高0.5%。
作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苏州近年来面临着资源消耗加剧、发展空间有限等瓶颈。为破解这些难题,苏州市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导向,建立了以“亩产论英雄”与“创新论英雄”相结合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机制。
近年来,苏州市启动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工作,在全国首创大数据平台;并在全省率先出台差别化用地、用能、信贷政策。目前,A类、B类工业企业已经开始享受到税收减免的红利,而D类企业则面临着被加收电费的倒逼措施。
就在刚闭幕的苏州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要用好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平台,全面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坚决淘汰低端落后及过剩产能。
据了解,2018年,苏州已完成对50016家工业企业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
在参评企业中,A类和B类企业总数占比超过一半,贡献了全市95%的工业税收;而C类和D类企业,税收贡献不足5%。
去年12月21日,苏州市首次发布工业企业“亩产英雄百强榜”。上榜的100家的企业,都是综合亩均税收、亩均销售、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主要污染物增加值等各项评分后,从A类企业中评出的佼佼者,入榜企业亩均税收达470万元。
在这首期的百强榜中,圆桌观察员留意到,昆山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均以33家企业的数量,并列第一,在数量上高出其它区县一大截。
不比“块头”比“亩产”,比出的不光是企业的“肌肉”,还有“高人一等”的待遇。那么,这些“亩产英雄”企业到底又身怀哪些绝技呢?最近,圆桌观察员深入“百强榜”上的部分企业,在大量访谈中探寻这些“牛企”高质量发展的“源代码”
苏州工业园区的罗博特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列“百强榜”第3名。今年1月8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长戴军告诉圆桌观察员,罗博特科始创于2011年,为多个工业领域提供柔性、智能、高效的高端自动化装备及制造执行系统软件。
罗博特科的研发人员在工作。该公司致力技术创新,成功地打造出最先进的智能制造系统。
“公司自创立以来,保持每两年一次全面技术升级,确保核心产品的性能持续领先行业。”戴军介绍,2018年,他们打造了世界首个光伏电池片整厂智能化全闭环控制系统,在2.5万平方米的厂房内,700多台机器通过无线互联,建立了数据交互网和分工协作系统,“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再到执行指令,全程自动化、智能化。”
据了解,在罗博特科,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21.35%,截止目前,公司共获得专利62项。
同样,位于相城区、位列“百强榜”第30名的苏州明纬科技有限公司,创新也是他们一个永恒的话题。
明纬科技总经理刘兴华介绍,公司总部位于台湾,2006年在苏州投资建厂。“明纬的产品多达上万种,平均每10天就推出一种新产品。
”之所以能够保持如此旺盛的创新能力,是因为我们始终瞄准科技潮流的最前沿。”刘兴华说,明纬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服务人员肩负着一个特别使命时刻关注新科技和新领域,“一旦发现世界上最新的科技或产品,我们就立刻着手研究明纬的电源产品能否介入。比如,当智能建筑在欧洲刚刚出现时,我们就开始研发与之配套的电源开关;5G通信技术尚未大规模投入应用,我们的配套电源已经研发出来了。”
“一家展望未来的公司”这是舍弗勒在其官方网站上的一个“自定义”,恰也道出了这家来自德国的全球领先的综合性汽车和工业产品供应商决胜行业的一个秘密远见。
舍弗勒深耕中国市场20多年,已在太仓、苏州等地建立8座工厂。位于太仓的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此次名列“百强榜”第58位。
据舍弗勒大中华区的首席运营官魏骏腾介绍,舍弗勒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始终把客户的新需求与技术的新动向结合在一起,创造出“C2C”(从客户需求到客户产品)的产品创新模式,并关注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精益管理。
圆桌观察员了解到,早在十几年前,舍弗勒就开始研发电驱动汽车的相关零部件;去年,针对智能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舍弗勒推出了创新城市车辆概念Schaeffler Mover平台,该平台采用智能转向驱动模块,可匹配机器人出租车和自动驾驶物流车等。凭借这一概念,舍弗勒积极应对未来都市出行所带来的挑战。
昆山的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名列“百强榜”第29位,是一家光伏面板支架及跟踪系统的研发制造商。
“2012年我们进入这个领域,2014年销售额2.8亿,2018年增长到20亿。”公司总经理王程告诉苏州圆桌(微信号ID:suzhouyuanzhuo),中信博的高速发展和决策者的战略远见关系密切。“4年前,光伏面板支架跟踪技术刚刚出现,我们就立即投入研发。”王程说,目前至少在国内,拥有70多项专利的中信博,是光伏面板支架跟踪系统技术的领军者,他们还代表中国参与了该领域的国际标准起草工作。
“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前瞻眼光,通俗地说,就是要抬头看路。”王程介绍,中信博积极开展和主业相关的前沿性研究,正在向建筑光伏一体化领域拓展。
刘兴华和王程均表示,在全球化时代,企业的“开路”工作也十分重要。一旦开发出某种新产品后,要迅速启动国际认证工作,尽早获得全球市场“通行证”。据悉,明纬科技在国际认证方面的投入累计超过2亿元。
在人们的印象中,科技创新型企业大多数“一鸣惊人”,在短期内就能爆发式成长。然而,在“百强榜”中名列第57位的康众数字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个“异类”。
2007年,曾在美国深造多年的刘建强,在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创办了康众数字医疗。
康众的主攻方向是数字化平板探测器,当时该领域被少数国外企业垄断,刘建强的目标是研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业的高性能产品。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积累、突破,“在最初的5年里,公司纯粹处于烧钱状态,没有一分钱产出。”就在这5年中,康众两次面临倒闭,刘建强和公司高管们咬牙坚持,“我们自己不拿工资,却保证普通员工一分钱不少。”
2012年,康众终于拿出了样机,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量投放市场。功夫不负有心人!和传统的胶片式X光机相比,他们的X光数码相机能够降低50%80%的辐射剂量,显像质量却超越胶片。2018年,康众实现了2.1亿元的销售收入。
刘建强向“苏州圆桌”坦言,在高科技领域基本不存在“赚快钱”的可能。“快钱往往意味着没有核心竞争力,你能赚的快钱,别人也能赚。踏踏实实搞出拳头产品才是王道。”
卡特彼勒生产的挖掘机。这家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把控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体现了当代工匠精神。
位列“百强榜”第97位的卡特彼勒(吴江)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坐得住“冷板凳”的企业。
“在行业内,研发一个新机型通常需要一年左右,而卡特彼勒至少要两年”,公司总经理张玉岭介绍说,之所以要这么长时间,是因为我们坚信“慢工出细活”,“表面上看,我们或许丧失了市场先机,但是,我们最终能够以高品质赢得市场。”
国际顶级油品企业提供的液压油,他们要再过滤三遍才使用;挖掘机表面的喷漆层出现针眼大小的气泡,就会被判断整机质量不合格卡特彼勒,这家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对质量把控的苛刻,很多时候让外人都匪夷所思,但市场偏偏认的,就是他们的“这根筋”!
- 上一篇:明纬开关电源+哪个元件发热最大
- 下一篇:苏州制造业“亩产英雄”传 了解更多 行业新闻>>>